党委教师工作部

【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】龙洲:传播千年陶瓷文化的教书匠

时间:2021-12-03阅读次数:

龙洲,男,1988年出生,中共党员,景德镇陶瓷大学基础与设计史论教研室主任、副教授,曾获2019年首届全国美术教育教学竞赛单项奖2项、全能奖1项,2021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;2019年被评为江西省“互联网+”优秀指导老师。2016年,龙洲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毕业于韩国汉阳大学,本着“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,为家乡文教事业贡献力量”的初心,他放弃了在韩国任教的机会,回到故乡景德镇,作为“江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引进人才”入职景德镇陶瓷大学,担任全校陶瓷美育课与陶瓷设计理论基础课等教学工作。

龙洲出身于景德镇陶瓷世家,外祖父张景寿是景德镇首批“陶瓷美术家”,被授予首批“中国陶瓷艺术、设计、教育终身成就奖”;母亲张玲霞专注陶瓷职业教育40年,被授予“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”。在耳濡目染的家学影响下,从小就热爱陶瓷艺术的他,曾先后获得“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”一等奖和“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”金奖。

相比个人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,龙洲认为陶瓷教育的价值更为重要,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,带动面更广、影响力更大,希望通过文化教育振兴景德镇陶瓷,讲好中国陶瓷故事、传播千年陶瓷文化。

在专业课程讲解中龙洲发现,许多刚入学的新生在面对景德镇这座以手工业为主的城市时,对手工艺常常抱着不理解和迷茫的态度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景德镇陶瓷中的工艺特质和传统文化脉络,每到暑假,龙洲都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,组成“暑期社会实践队”对景德镇民间非遗工匠口述进行实录,以传承人口述的形式记录景德镇陶瓷非遗历史与现状,全方位的帮助学生了解景德镇工匠对制瓷的那份坚持与守护,理解传统制瓷的工艺流程,激发学生对非遗技术传承的责任感,更加深刻地体会到“工匠精神”和“时代精神”的内涵。

在龙洲的坚持下,许多学生开始主动自发的对民间非遗工匠的资料进行整理,为非遗传承尽一份力,完成的口述史调研报告已有18份,文字资料25万字,照片2千余张,视频100多段。同学们说:“暑期实践队学习锻炼的日子,和龙老师一起走遍景德镇的大小巷落,与制瓷师傅面对面交流,我们深深地被手工艺者的坚守而触动。整理资料的过程中,龙老师认真指导,开拓我们的思维。不仅提高了学术水平,也让我们对景德镇制瓷工艺有更加深厚的感情”。

为了更好地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,让全国各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陶瓷文化艺术,2019年龙洲参与拍摄的慕课《从china到China: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》荣获“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”“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”。在“中国大学MOOC”和“学银在线”等线上教育平台运行5轮,并作为课程思政教育上线“学习强国”平台,累计观看量超过300万人次,具有重大教育影响,受到社会广泛好评,重燃大家对景德镇城市与陶瓷的向往。

此外,龙洲还在“粉彩瓷绘”这项非遗技艺的发展与后继人才的培养上不断努力。他组织家人打破过去各家技法秘不外宣的保守做法,利用教学之外的课余时间,向学生毫无保留的传授自祖父一辈就开始钻研的粉彩绘画工艺,帮助学生消除对繁琐技巧的畏惧心理,重新发现景德镇传统非遗技艺的工艺之美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已有近十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景德镇,传承这一古老又珍贵的非遗技艺。

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”龙洲认为现在自己虽然是老师,但永远是“学生”,要终身学习,夯实自身科研能力,为提高教学、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动能。入职5年来,他出版专著1部,教材2本,论文20余篇;获批专利5项;主持参与省级以上教研和科研课题13项。

“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艺术教育,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。”在接受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采访时,龙洲这样说道。除了专业课,龙洲还主动向学校申请开设面向非艺术类学生的陶瓷美育课,重点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新融合能力。

在国家大力推行新文科、新工科等“四新”教育战略的背景下,龙洲借鉴STEAM教育核心思想,结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点,以“超学科”为视野,以陶瓷艺术为纽带,建立“四课一中心”混合教学模式,整合贯通与陶瓷相关的多学科通识内容,开设了以美育为主,智育、德育和劳育为辅的新型陶瓷特色美育通识课。

课程《陶瓷鉴赏与制作》先后获得全国美术教育教学竞赛单项奖2项、全能奖1项;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;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。课程《陶瓷概论》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课程《中国陶瓷史》获得“全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评选”三等奖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。连续两届获得全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。

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,学生们取得了丰厚的成果:曾获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入选和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各1项,获得“互联网+”省级银奖1项、校级金奖2项、银奖3项;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3次入围国家级专业艺术比赛。此外,指导学生发表论文3篇、获批专利5项,充分体现了学生通过陶瓷美育在超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。

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。教师必须率先垂范、以身作则,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。2017年,龙洲被安排担任2015级美术学与考古学专业班的班主任。最初,学生们面对这位“中途上任”的班主任,流露出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,对新班主任产生了逆反心理。这无疑为龙洲做好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龙洲一方面利用自身专业特长,为学生提供课后补习,开展学习辅导,在教研室里一起看书、学习、讨论,为写好毕业论文出谋划策;另一方面通过查寝慰问、谈心谈话、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,一起吃饭、锻炼、逛博物馆,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生活,陪孩子们一起成长。

日久见人心,学生们慢慢接受了这位温暖和蔼的“家长”,2015级美术学与考古学班级又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。不仅如此,龙洲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的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,成为他们的榜样。渐渐的,学生们形成了团结合作、友好互助的优良学风,先后获得“优秀班集体”荣誉2次,龙洲也被评为“优秀班主任”。

疫情期间,龙洲担任起了“心理医生”“就业指导”“论文辅导老师”多重身份。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,毕业论文、工作、升学的抉择令他们焦虑不安。“他们的焦虑我可以理解,我虽不能解决每一个人的问题,但我可以引导他们正视问题、回归理性,尽我所能的去缓解他们的压力”,龙洲说道。他及时发布大量的就业、实习信息,帮助他们度过迷茫期,陪伴他们走完大学四年,一起成长。

龙洲对学生全心全意的付出获得了学生的认可。2018年、2020年获得学校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荣誉;2019至2021年连续3年获得学校“教书育人先进个人”荣誉。

爱是教育的灵魂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龙洲常常会提到“爱的实践”,这不仅是他母校校训,也是他作为行动指南的座右铭。对国家的爱、对父母的爱、对学生的爱、对亲人朋友的爱,都需要身体力行的进行实践。对学生的爱,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、才能与知识。

以教研室为家,是龙洲的常态。每天晚上11点经过研究生大楼,总是可以看到一间办公室还亮着灯,那是龙洲还在办公室工作。白天除了上课,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,为学生答疑解惑,备课和科研只能晚上进行。

刚考上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学生说:“研一时上过龙老师的专业基础课,之后在理论研究上遇到瓶颈,和几位同学时常向龙老师请教。为了能随时答疑解惑,龙老师直接给了我们办公室钥匙,为我们提供学习场所,带着我们一起学习,并将家中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搬到办公室。”

除了学业上的指导,龙洲还很关心学生生活中的点滴。2019年9月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上曾刊登《今夜月圆 故乡月明》,报道了龙洲回国后每年中秋节邀请外地的同学一起过节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,龙洲说:“以前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,像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一定要回家,要和家人一起过。”在龙洲的心中,学生们就是他的家人。正因为他在国外待了八年,这种在异乡求学时的思乡之情他感同身受。“既然放假可以把大家聚在一起,何乐而不为呢?还可以讨论学习和规划未来,这对于学生和我都是很特殊的体验”,龙洲说道。

“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85后青年教师龙洲,立志用青春化作那棵树、那朵云、那个灵魂,以传承千年陶瓷文化为己任,创新建设新时代大学陶瓷教育事业,陪伴每位学生一起成长,用师者仁心实践对学生的爱。